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加快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农业产业在精准扶贫中作用

    信息发布者:大十五计
    2017-05-27 16:30:47   转载

    有资料显示,到2016年底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约为4500万人,比2011年减少了约7890万人,这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然而,在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如没有自然灾害危害农业生产影响收入;如家庭没有重大疾病造成经济收入负增长等问题出现,剔除有可能返贫的人口,按2011年确定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为绝对贫困人口推算,到2020年全国4500万人口的脱贫,要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脱贫,的确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我们应该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影响农村人口脱贫既存在客观因素,也存在主观因素。

    不管怎么难,让他们同步小康的决心一点都不能变。为此只有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自然优势,精准地发展农业产业,不仅夯实脱贫基础,而且还能使农村贫困人口稳步致富。

    11.jpg

    一、4500万农村贫困人口在哪里

    从客观上讲,主要集中在这些农村人口身处的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加之生活生产处在边远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主管上讲,绝大多数农村平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弱病残,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利用农业科技知识脱贫的农历有限。

    这是影响脱贫的主要问题,也是脱贫的最大短板。使之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提升速度。

    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基层不同程度存在“扶贫政绩”观念,“数字脱贫”行为,制约了农村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甚至存在急功近利和严重腐败。

    所以说,这45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成为一块“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因此,当前要对症下药,改变农村扶贫方式和方法,立足精准的产业,精准扶持到户(人),最终让其精准脱贫,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向众传媒认为,“精准”这里的精准就是指,让贫困人口的数字精确,造成贫困的原因精确,通过对这些的精准确定,再用“绣花功夫”精准扶持,最终实现精准脱贫。

    一、细化农业产业,找准突破口,让农业产业为农村贫困户“精准”造血。怎么造成的农户贫困是我们的广大扶贫工作队需要深入农户调查研究的工作,只有准确掌握了不同人口、不同民族、不同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这就是说,需要工作队,了解当地气候和资源禀赋,熟悉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生产习惯,掌握农村贫困户和人口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产业技术,精准地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输入到农户的生产中。通过这些详细的工作方法,把适合的农业产业推广到农村贫困户中,让其发挥脱贫致富的潜能发挥出来,产生造血功能,实现脱贫。

    12.jpg

    二、细化基础建设,找准解决农业设施落后的突破口,让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观。“向众传媒”在贫困地区采访发现,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有三种情况值得引起关注。

    一是高寒阴湿,但发展特色农产业又有自然优势,而由于缺乏农业科技知识,缺少科技人才的引导和指导。据乡镇干部介绍,前些年曾经搞过了一些食用菌、野菜、放养鸡等,但由于信息闭塞、销路不畅,影响了群众发展特色优质的绿色农业产业积极性;

    二是干旱少雨,不适合农业产业的大田种植,而适合在日光温室中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但由于缺乏水利设施覆盖,制约着高山地段的农业产业发展,使仅有的水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是民风淳朴的老少边远地区,地广人稀,却有发展草产业的优势,适宜于发展规模养殖。而由于乡村管理的短板,使之没有很好地发挥退化草场的利用,加之交通不便,制约了规模养殖业的发展,至今沿袭着一家一户的养殖习惯。

    “向众传媒”通过梳理发现,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对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如何化解,务必细化今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向广大贫困地区财政倾斜,按照农业产业精细划分,基础设施详细规划,把精准扶贫与精准扶持农业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入户,尽可能地让其以农村经济组织的方式帮助和引导这些贫困地区的农民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来实现稳定的尽快脱贫。

    13.jpg

    四、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脱贫

    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这才能让贫困家庭脱离贫困。当前改变4500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面貌的确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因此要立足长远,突击性地解决贫困地区的水利(人饮)、电力、道路、房屋,有针对性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变“输血性”扶贫为“造血性”扶贫,夯实脱贫路子,切实解决脱贫又返贫的问题;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的上学难、科技缺、文化少、医疗弱和养老保险问题,使之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实现同步奔小康。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